原文2019年2月20日於換日線網站發佈,可見: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368
大概是去年 12 月開始,和研究室同僚去吃飯,開始有韓國友人會問:「欸,你看《天空之城》了嗎?」繼而勸說:「真的超級好看!你一定要看。」年末隨教授出差參加學會,一群五、六年級生聚在一起閒聊,話題竟然也離不開《天空之城》。這裡的《天空之城》並非指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長篇動畫電影,而是由韓國有線電視台 JTBC 推出的劇集《SKY Castle》。
才於今年 2 月初剛播出完結篇的《天空之城》,11 月開播時在韓國的收視率不過 1.7%,播出以後卻乘勝長驅,劇情越演越烈,掀起持續兩個多月的追看、討論和模仿熱潮,最終收視率大翻 14 倍,突破 23.8%。
在韓國,即使是在免費電視台播出的節目,收視率要突破 20% 也絕不容易,更何況是在有線收費電視台播映的劇集?歷來就只有兩年前的《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成功過。如今《天空之城》不單沒有浪漫淒美的愛情故事,背後也沒有重金支持劇集製作,卻以黑馬之姿跑出超越《鬼怪》的收視率紀錄,更被不少韓國人封為「人生劇集」。
所以,到底是什麼讓《天空之城》風靡韓國的男女老少?
奠基於真實的韓國教育悲劇
「雖然多多少少有些誇大,但內容描述的都是真的。」──身邊的韓國人多數為這部劇集補上如此一則註腳。韓國社會視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和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為國內三大頂尖大學,各取其首字母,簡稱為 ” SKY “,亦有「大學一片天」之意。劇中的「天空之城」是雲集韓國上流社會的豪宅區,故事圍繞住在這裡的四個家族展開,講述了望子成龍的父母如何費盡心思要將孩子送進名門大學。
編劇柳賢美通過故事描述了韓國教育體系的各種弊病和黑箱操作手段,劇裡的各個角色更是立體生動地再現了韓國父母形象:為生計事業而忽略子女的父母、總是將子女與其他孩子比較的父母、為將孩子送進名校不擇手段的父母⋯⋯身為觀眾,看著劇中孩子因為父母受盡各種苦傷、個性扭曲、犯錯,我們卻不禁對如此的悲劇心生憐憫。
《天空之城》之所以大獲成功,不但因為故事基於真實描寫,令經歷過升學之苦的家長和學生觀眾均能感同身受,更因為編劇那枝狠狠瞄準教育體系的利箭,為現實裡的受害者一洩心頭之恨。
利箭之一:令孩子忘記夢想的共同志願
《天空之城》裡描繪了如此一幕:主角韓瑞珍在書桌上攤開女兒姜藝瑞求學以來獲得的各項獎狀、獎盃,含淚對站在身旁的女兒說:「這是從你四歲開始,我們 15 年間用血汗換回來的成果。藝瑞啊,你真的可以放棄嗎?」韓瑞珍描述到,與姜藝瑞二人每天睡不到幾個小時,從不曾安心地玩樂、旅行過,全是為了能順利升讀首爾大學醫學院。
韓瑞珍此言非虛。韓國採用 6─3─3─4 學制,亦即 6 年小學、3 年初中及高中、4 年大學。然而,韓國學生渡過小學 6 年的蜜月期以後,初中便開始要漸漸為大學奔走起來,原因是韓國高中種類多,高中可謂決定了學生於升學競賽的跑道和起跑點。
韓國除了有一般綜合型高中,另有分為公、私立的自律型高中,還有一系列具特殊辦學目標的高中(簡稱:特目高),包括外語高中、科學高中、藝術高中、體育高中,以及專門為精英而設的英才高中等。根據《朝鮮日報》2017 年的報導,首爾 10 大大學[註]的新生之中,每 10 位就有 7 位出身於一般高中,餘下 3 位則畢業於特目高。
雖然在比例上,從一般高中畢業者更容易升讀好的大學,但不少有能力負擔的父母仍希望能將子女送到特目高。一次和研究室同僚之間的對話,我得知了背後的原因。
在一次對話中,研究室的同僚談起各自畢業的高中,平時總是鬼靈精怪的 G 小姐說起:「我讀的是『自私高』(자사고,自律型私立高中的簡稱)。」另一位博士學生立即驚訝說道:「沒想到原來你真的挺聰明。」原來,要入讀自私高,必須全科科目成績表現出眾。特目高亦非常重視學生是否具有學習天賦或才能,以科學高中為例,唯有數理科目表現突出的學生才能夠入讀;外語高中則重視英文成績;不少自小就成為練習生的明星則多畢業自藝術高中。
出身的高中可以成為一種光環,令人另眼相看;當中最閃耀的光環必定是科學高中。科學高中最優秀的學生完全不愁升學,早在他們二年級的時候,大概就會收到來自 KAIST(南韓科學技術院)、浦項工科大學或首爾大學為了爭奪人才發出的獎學金和入學邀請書。
韓國最頂尖的兩間理工大學:KAIST 和浦項工大,大部份的學生都出身自科學高中,一般高中畢業生只佔少數。每逢面試季,KAIST 校園內就會掛滿應援橫額,來自各科學高中的校友聯合起來,為自己的學弟妹加油打氣。而要從一般高中脫穎而出闖進 KAIST,更是要比其他人無比努力、無比聰穎,這也正是為什麼韓國人會說:「KAIST 是天才中的天才。」
所以說,學生能夠進入特目高,可謂已經證明了自己身上的學習天斌與才能,在入學競爭時不單具有一定優勢,也能夠享受較於一般高中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多元的內容;至於一般高中學生面對的,正正就是《天空之城》描述的殘酷升學競爭。
這也正是為什麼,韓國許多學生自小就陷入一種競爭氛圍裡。在他們短短的 18 年人生裡,無論是學什麼才藝,抑或升讀哪一所高中,最終的目標就只有升讀大學,哪管他們還沒有時間搞清楚自己的夢想。
利箭之二:令孩子失去快樂的教育競爭
韓國的升學競爭有多激烈?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教授格爾舒尼(Jonathan Gershuny)接受《週間東亞》訪問時便形容:「韓國的升學競爭就像軍備競賽。」他指出,韓國 17 歲青少年平均每天學習接近 11.5 小時,比同齡的英國青少年多出 4.6 小時。
韓國教育廣播公社(EBS)的紀錄片《學習的背叛》更深入描寫了韓國青少年焚膏繼晷的生活:6、7 點起床準備通勤上學,下午 4 點下課以後開始是晚自習時間,直至晚上 9 點、10 點結束以後再到補習班去,回家梳洗休息完已是凌晨 12 點、1 點。這樣算起來,韓國青少年每一天除了吃和睡,就只剩下學習。
韓國青少年自殺率高,主因之一便是憂鬱症,而憂鬱症的源頭正是學習壓力。韓劇《天空之城》裡的姜藝彬仍然是初中生,卻已經開始過著每天都要到補習班補習的日子。承受不住讀書壓力的她,每夜都會趁著休息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到鄰近便利店偷零食舒壓。
身為局外人,我們可能會想:要是不喜歡晚自習或補習班,那就不要上了啊!但對於韓國的父母和學生而言,他們沒有選擇。根據韓國統計廳的調查,超過七成韓國學生有接受補習班或興趣班等私人教育;學生在正規課程以外,投放大量時間到私人教育機構上課,小學生每週平均上課 6.7 小時、初中生 6.4 小時、高中生 4.9 小時。
正因如此,當身邊所有的同學都在用功、所有的父母都投資巨額把孩子送到補習班,為了不要落後他人,他們只能跟隨著主流步伐奔跑。
韓國家長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父母愈是高學歷、高收入,子女接受私人教育的時間就愈長。韓國家長於 2017 年單年便已投資超過18兆韓圜(約新台幣 4,900 億元)於私人教育,每個學生平均每月就花掉 27.1 萬韓圜(約新台幣 7,400 元),當中尤以子女就讀一般高中的首爾家長投資最多,每月花在私人教育的金額超過 51 萬韓圜(約新台幣 1.4 萬元),是平均值的兩倍。
M 小姐自小居住於首爾木洞一帶,這裡就好比是台北的南陽街。她談到,首爾的學生不是在江南區補習,就是來到木洞,有些家長會在子女的高中三年,特地搬到木洞,畢業後再搬走,就是為了這裡濃厚的學習氛圍。
韓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多來自於他們對於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儘管這一輩韓國人多能接受充分教育,但對於老一輩的人而言,能接受教育的機會卻是非常珍貴。韓國經濟起飛是近 50 年來、韓戰休戰後的事,所以當見證著經濟起飛的一代韓國人成為父母,明白教育對於就業的重要,自然不會吝嗇對子女教育的投資。另外,韓國父母更擁有一份責任感──如果子女將來過得不好,錯的都是父母。
然而,正正就是家長的這些期待,加重了學生的擔子。家長有所投資,自然會期待收穫,但學業競爭又豈是如此簡單?於是乎,學生只能越睡越少,咬緊牙關面對那沉重的學業壓力和灼熱的朋輩競爭,撐不過的,就只能走上絕路。
註:此處所指的首爾 10 大大學分別為:高麗大學、慶熙大學、西江大學、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中央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漢陽大學。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