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Human-Centred Communication, Society & Technology

韓國的心臟(下):「亞洲矽谷」大田的崛起之路

原文2019年1月2日於換日線網站發佈,可見: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181

大田是個深藏若虛的城市──它躲在觀光客的視野之外,甚至連本地人都對它興味索然。然而這裡卻雲集了南韓最聰明的人們,默默無聲地在這片土地耕耘,為這個國家設計未來藍圖,研發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術。所以,要看清南韓的全貌,百無聊賴的大田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供給養份、作育英才,南韓軟硬實力的搖籃

科學技術向來被南韓政府視為富國強兵的手段,不論是政府或企業,從不吝嗇於投資能夠產業化、創造實質經濟效益的研究。早在 1970 年代,南韓政府便選定大田作為科研的重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 1971 年創建韓國科學院,並將院址由原本的首爾改成大田,正正就坐落於本文上篇介紹的大德研究開發特區中心。不到 50 年間,韓國科學院搖身一變成為南韓國內最可望而難及的頂尖學府:KAIST(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更攀登上 QS 全球大學排名第 40 位

能進入 KAIST 就讀大學的學生,多從早期求學階段已展現出學習天賦和做研究的潛能。不少學生出身繁華的首爾,家境一般也都不錯,他們卻甘願一直留在乏味的大田,從學士、碩士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把本應最精彩的十年青春奉獻予 KAIST。

原因之一,自然是 KAIST 為幾乎全部學生提供充裕的獎學支援和學術資源:在這裡就學,學雜費全免,研究生更能每月獲得生活費津貼,而博士生更能免除軍役義務。對於醉心學術的人而言,KAIST 有著讓他們毫無後顧之憂的研究環境;而對於目標是就業的人而言,KAIST 的畢業證書已經是高薪厚職、錦繡前程的保障。

那麼 KAIST 的科學人都在研究什麼?說到 KAIST 最著名而有趣的研究,不得不提在過去的平昌冬季奧運會上參與傳递聖火,並協助維持賽事保安的人形機器人 Hubo。要讓機器人如人一般步行而不失平衡是極困難的事,在 KAIST 誕生的 Hubo 卻不但可行可跪,更懂得跳舞。

Hubo 更在 2015 年的 Darpa 機器人挑戰賽上擊敗來自美國太空總署、為美軍研發機器人的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德國波恩大學(Univesrity of Bonn)等諸多對手,最快速而平穩地完成一系列任務。

事實上,KAIST 的研究範疇比想像中更加包羅萬有。早於千禧年初,南韓政府已確立主導 21 世紀南韓發展的六大技術(6 Technology,簡稱 6T):除了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生物工程技術(Biotechnology,BT)、奈米技術(Nanotechnology,NT)、環境技術(Environment technology)和宇航技術(Space technology,ST)以外,南韓政府早已認清了文化技術(Culture technology,CT)的潛力和重要性。在如此背景下,文化部、科技部和 KAIST 於 2005 年攜手成立了文化技術學院,鼓勵積極的產學合作。

過去十餘年間,文化技術學院產出大量研究,研究主題從電腦圖學(Computer Graphics,CG)、投映、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網真(Telepresence)到人機互動、智能推薦等,業界亦有實際應用這些技術產製內容並設計服務,為觀眾提供更逼真、更具投入感、個人化的體驗。

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正是名為"ScreenX"的多面投影技術,越來越多製片商、影院引入 ScreenX 系統製片、放映電影加強觀覽體驗,此技術不單漸漸在南韓普及,更輸出到海外,包括好萊塢電影。由此可見,大田生生不息的研究,數十年間持續為南韓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供給源源不絕的能量,也帶領了南韓文化軟實力的穩健發展。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b_YBTEkZ0?enablejsapi=1&origin=https%3A%2F%2Fcrossing.cw.com.tw]

「諾貝爾情結」的啟示

韓國國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蘋果產品那些破天荒的革新技術,多是早被三星公司丟棄的點子。」一篇刊登於《自然》(Nature)的文章亦描述道:南韓不單是對研究開發投資最多的國家,研究人員數目亦名列世界前茅,更是年均提出最多專利申請的國家。換言之,南韓產業絕不缺資金、技術和人才。

但假如南韓科研確實厲害,為何當日本孕育出不同領域的諾貝爾得主時,南韓的巨額投資卻一無所獲?這是年復一年南韓媒體向學術界提出的問題,也正正描述了南韓政府的「諾貝爾情結」。

南韓政府雖然大量投資到研究開發事業,歷來投資卻側重於應用科研。主要原因是應用科研的回報率遠比基礎科研高。基礎科研是個不能急功求成的主題,而偏偏南韓卻是個總高呼著「快點、快點」的急躁民族,投資以後自然想儘快收獲成果。正正因為投資側重應用科研,自然令高風險、回報期極長的基礎科研長期缺乏充足支援,使得南韓與主要獎勵理論創新的諾貝爾獎漸行漸遠。

近年南韓政府漸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開始增加對基礎科研的投資,唯獨增幅非常有限。一方面,應用科研是南韓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亦與財閥集團的既得利益密不可分,政府自然不能隨意削減對應用科研的投資;另一方面,南韓經濟發展放緩,考慮到人口老化等急切的社會福利問題時,政府不得不於規劃預算時逐漸緊縮對研究開發的投資。

然而,南韓政府的「諾貝爾情結」也給予政策制訂者不少啟示。

身邊的韓國博士生便曾與我分享,南韓大企業用人的慣例如此:碩士相對於學士易入職,但實際待遇差別不大;入職後負責短期或是即時的工作,只要對上級唯命是從,安安穩穩完成反覆而乏味的日常任務,累積三、四年年資後便能升任管理職。升職以後開始擔當企劃工作,要懂得應變,看到較長遠的三年或五年趨勢,因時制宜。

博士畢業卻是從入職起便不一樣。攻讀博士的過程亦被視為過往工作經驗的一部份,所以企業多會直接安排博士畢業生到企劃、管理或專門研究的職位,為公司思考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憑著對未來的想像開發產品和服務。

這揭示了魚與熊掌,未必不能兼得──只要能平衡對基礎和應用兩類科研的投資。欲從應用科研獲得回報,必須大方投資,提供資金、設備、法規的完整支援;更重要的是,孤掌難鳴,學界研究理應與產業需求相符。

欲發展基礎科研,則需懷抱對研究者的信任,為其提供長遠而穩定的支援。政策制訂者思考科研政策時必須具備前瞻思維,敢於想像未來十年、二十年以後的社會,按此制訂明確的國家發展目標,帶領人們實踐想像。


韓國的未來想像和實踐

從大田驅車往北駛,最快半個小時就能到達世宗特別自治市。世宗市於 2012 年成立,在爭議聲中成為南韓第二個行政首都,政府機關陸續遷至世宗,教育機關亦籌備在世宗建校,市政府並積極建設通往各地的交通、推出優惠政策吸引投資。

雖然城市規模仍然非常小,未成氣候,但從規劃、設計和建造的階段起,南韓政府便已引入大量尖端技術,包括綠色建築和基礎建設、物聯網、全自動化中央管理系統等,可謂把世宗市打造成一個活著的未來智能城市實驗室。到訪過世宗市的韓國友人都會感嘆道:「世宗市給人感覺真的不一樣。」

從地理位置來看,世宗市的誕生,可被視為大田影響力的進一步延伸。現今五個研究開發特區以位於大田的大德特區為中心,由中部向南擴張,與光州、大邱、釜山和全北特區構成協力大三角。作為第二行政首都的世宗市,進一步擴大並深化這個科研大三角的影響力。這樣的戰略意義,令人更加期待世宗和大田兩個城市將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又會如何改變南韓未來的政經形勢和社會面貌。

ckeditor-5c2c55210e5ee
世宗市及南韓五個研究開發特區的位置所在。圖/紀遠林 製

談到一個國家的心臓,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想起首都。畢竟最活躍的人口流動、核心決策、經濟活動總是在首都發生,韓國亦然。只是在我看來,首爾更似是南韓的臉孔,它一時展現韓國繁華的、匆忙的現代風景,一時展現它典雅的、寧謐的古都面貌,讓世界各地的人認識南韓的魅力。 至於韓國名副其實的心臓城市,理應是大田。它不但實質位處於四通八達的中部地區,更是在人們的視野以外勤奮賣力地跳動,成為南韓社會不斷成長、發展的原動力。要洞察南韓的未來,是時候要細聽它真正心臓的脈動⋯⋯


執行、核稿編輯: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