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Human-Centred Communication, Society & Technology

零安樂死將上路,台灣準備好了嗎?

原文2016年8月31日於天下雜誌網站發佈,可見: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134

The animat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under Common Wealth Magazine. The 2-minute video with data explains underlying problems which might follow once the zero-killing of stray animals policy is rolled out.

2017二月,動物零安樂死政策上路,收容所裡的毛小孩不再面臨「十二夜」的威脅(註1),象徵台灣在動物保護又往前走了一步。許多縣市甚至在這兩年就已配合執行零安樂死,如台南市、高雄市和嘉義市,被安樂死的動物大減5萬多隻。

然而,零安樂死政策意味收容所裡的動物將會比現在多更多,除了原本會被安樂死的動物留下來,也會有更多民眾降低罪惡感的隨意棄養。

目前全國的公立收容所目前僅有33間,人力僅288人,平均一人要負擔14隻動物,停止安樂死後更會暴增為52隻(註2),人力、收容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其實活下來的狗貓們生活品質也不好。

許多縣市以提升認領養比率,試圖來緩解收容所爆滿的問題。

就官方統計數據來看,去年一年就有5萬5千隻動物獲得認領養,過去5年的趨勢也是不斷上升,「提升認養」似乎真的是化解零安樂死後動物暴增難題的良方?

但實際採訪農委會動物保護科後,發現被認領養的動物不見得都是去了一般的家庭,而是被轉去私人狗園,全台平均有五分之一,嘉義縣更高達7成是被私人狗園認領養。這些狗園園主願意幫忙分擔收容所的壓力,但長期下來私人狗園可能同樣產生爆滿的問題。

再加上,私人狗園的品質參差不齊,貓狗們被送過去有可能過得比收容所還悽慘,因為擁擠而造成互咬、傳染病,和糧食不足的問題,都是比死還痛苦的折磨。

零安樂死政策的立意是希望實踐人道關懷精神,讓動物們免於苦難,但在實際執行上,暴增的動物量是個困境,可能讓毛小孩們過得更不舒服、不開心,只不過是換個方式走向死亡。

因此,必須思考如何從源頭解決問題,最關鍵的配套措施是絕育,包含收容所動物、遊蕩貓狗和自家寵物皆須配合。

政府可以改善收容所環境,讓動物在裡面健康狀況保持良好,更多民眾就會願意去認領養; 也應多配置收容所人力及加強招攬志工。

一般民眾也可以提供人力物力協助收容所,並參與新推出的代養計畫。(註3)

如果你也非常關心動物權益,可以分享這則影片讓更多人看見這個議題,一起實踐領養不棄養、配合絕育,共同讓零安樂死政策順利運行!


(註1) 根據現行規定,若動物被送進動物收容所,在12天內無人認領養,即可安樂死。

(註2) 收容所一人負擔14隻暴增為52隻,是以目前安樂死的動物數量推算,尚不包括因為零安樂死政策而產生的棄養潮,因此實際數量應比52隻再更多。

(註3)新北市政府8月起推行「犬貓代養計畫」,全台民眾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將未開放認養或不適合居住於動物之家的動物帶回家照顧。


文/實習記者田孟心、黎寶茵